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院风采 > 文化园地
安江庭 | 当我们处于人生困境,该怎么办?
作者:周伟  发布时间:2017-09-17 11:22:39 打印 字号: | |

 

 

当我们处于人生困境,该怎么办

——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后感

 

“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,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下去谋划人生,创造历史。”

——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的讲话

 

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一书,截取了习近平在梁家河7年知青下乡的人生片段,生动再现了一个有志青年人生成长的心路历程。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,就是习近平从大城市来到农村,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,进入人生困境之后,不断积蓄能量、完成蜕变,实现精神上的升华的转变过程。

困境之中坚守信念,改造思想认识。“当习近平下决心回梁家河挑重担前,他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,望着蓝天,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,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!”从心底里接纳农民、认可普通老百姓的价值,是他给自己上的第一堂思想改造课。来到梁家河后,他经历了跳蚤、饮食、洗澡、高强度劳动“几大关”,乡亲们说他“能受下罪、吃下苦,一点城里娃娃的娇气劲儿都没有”,最后竟和一个农村壮劳力一样,一天能挣10个公分。他两次入党申请未被批准、被寄“黑材料”,他的困境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,有数不尽的负能量。就像他的知青队友说的那样,“别人(下乡插队)是从零开始,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”。但即使是跌落到谷底,习近平也没有放弃、没有随波逐流,思想的彻底改变让他一直坚守着一份信念——“就留在这里,为乡亲们办点事儿”。

困境之中积极行动,改造外部环境。一同下乡的北京知青都通过各种渠道回城了,邻近几个村的知青只剩下习近平一个人。但是让人惊讶的是,习近平却“很忙碌、很充实”,在当地老百姓中的威望很高,还被推选为大队的支部书记。处在这样的困境里,他没有选择消极彷徨,也没有去埋怨命运不公,而是积极行动起来,为老百姓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”。他帮村民们联系种子、在村里办沼气、带领村里人打井、修淤地坝、盖厕所、办夜校。他主动与当地群众联系在一起,操心村里的事、老百姓的事。他从心底里愿意扎根农村,愿意帮助群众做实事,他从心底里愿意与老百姓血肉相连。最后,村里的干部、群众都服气他、尊重他,他成为村民们的领头人、被批准入党、推荐上大学。这一路走来,“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”[1],是群众们对习近平的认可。

你看,行动的力量多么强大!在困境中,议论抱怨都没用,要用积极向上的力量和行动,发挥驱浊除弊、改造时势的积极作用。

困境之中坚持学习,积蓄能量。下乡的七年里,习近平从未放弃过学习与思考,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,他抓紧一切时间阅读、学习和思考。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历史、文学、军事、哲学、政治等各类经典著作,是学习和思考加速了他丰富自我、提升自我、沉淀自我的速度。脚踏实地、心怀天下是习近平在这七年里的最好写照。经过七年的磨练,他在这里已经有情似亲人、贴心知己的父老兄弟,已经有殚精竭虑、日思夜想的干不完的事情,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黄土高原的山沟沟里。

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一书,是在这个浮躁、功利的时代里,能触动年轻人理想与抱负、消除急切焦虑的一本好书。习近平个人的成长史,是一个心系人民、怀抱治国志向的个人奋斗史。

当我们处于人生困境的时候,该怎么办?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生活,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榜样,那就是“在艰难困苦之中,也要顽强地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。”


[1] 白光兴口述.他曾任习近平插队期间的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.

来源:安法庭
责任编辑:曾程